技術文獻的誤譯之類型化、 誤譯診斷及翻譯品質改善之道
在涉及大量翻譯工作的跨國專利申請案之申請文件準備與專利審查過程中,專利說明書製作者與專利審查官的外文翻譯能力與解讀能力,高度影響著審查正確性與將來獲准的專利之品質,值得吾人慎思如何謀求改善之道。
本期電子報中選定要探討的內容,係以專利說明書等技術文獻特別是日文技術文獻翻譯成中文的情形為基本進行誤譯分類,該誤譯分類中的一部分也可延伸適用於英文翻中文的情形。選定此探討內容的原因在於,不論外國人到台灣提出專利申請的說明書,或者是在台灣專利審理中最常引用的外文文獻,都是以日文或英文記載的,所以選定這兩種情形來探討最具有研究價值。
主題導覽
-
錯誤翻譯屢見於專利申請領域之現況及其影響
- 審查官外文解讀能力不足對於專利審查品質的影響
- 正確翻譯與解讀外文的能力為提高專利審查品質的關鍵要素
- 為何要將誤譯類型化? 誤譯類型化的作用為何?
- 日英文翻中文之際常發生之誤譯類型
-
日文(英文)翻中文之際常發生誤譯的原因、實例及防止方法
一、錯誤翻譯屢見於專利申請領域之現況及其影響
以外國公司在台灣或中國大陸提出的專利申請為例,我們時常會接到外國客戶委辦的一種工作,是要我們進行所謂『逆向翻譯』。經常發生的情況是,該客戶原本以日文或英文專利說明書委託一專利事務所翻成中文並提出專利申請,嗣後由例如審查意見書所記載的內容等讓他們懷疑該中文專利說明書的正確性,而另外再找其他專利事務所將該中文專利說明書逆向翻回日文或英文,以方便確認原先翻譯出來的中文是否正確。
先前有一段時期,日本公司經常發現他們在台灣或中國大陸的專利申請案的中文專利說明書錯誤百出,已嚴重影響到說明書的正確性,而在日本的專利業界造成極大的騷動,許多日本公司的專利部負責人都面臨到該如何妥善解決這個棘手問題的困境。
二、審查官外文解讀能力不足對於專利審查品質的影響
另一方面,於進行專利審查之際,審查官憑以確認專利申請案是否具有新穎性、進步性(以下統稱專利性)的技術文獻不限於中文資料。若審查官欲引用日文或英文文獻來評價一專利申請案的專利性,首先他必須正確了解引用文獻的真正意思。但是,我們往往發現審查官對於引用文獻的解讀嚴重偏離了其正確內涵。像這樣引用文獻內容因為審查官外文解讀能力不足而被扭曲的情況下,自難期待會得到正確的審查結果。
三、正確翻譯與解讀外文的能力為提高專利審查品質的關鍵要素
如前述,以日文或英文專利說明書提出專利申請的跨國專利申請案,首先至少必須正確地將其翻譯成中文說明書。接下來,於進行專利審查之際,審查官若要引用日文或英文文獻來審查一專利申請案是否具有專利性,至少必須先正確掌握到引用文獻的真正意思,方有可能確認該專利申請案是否具有專利性。因此,先由專利說明書製作者翻譯出正確的中文說明書,再由承辦審查官正確解讀包含外文文獻在內的全部引證文獻的正確意涵,顯為提高專利品質的關鍵要素。
四、為何要將誤譯類型化? 誤譯類型化的作用為何?
筆者長久以來一直從事外國客戶在台灣申請專利的代理業務,工作中觀察到誤譯的情況雖然形態上五花八門,表面上看起來相當複雜,其實仍然是有跡可循,可以加以歸類分析的。換言之,可將誤譯類型化。
所謂『誤譯類型化』就是觀察、研究誤譯發生的原因及誤譯後的結果等因素,而將誤譯加以分類。
經過縝密類型化後的『誤譯分類』至少能產生下列作用:
- 若能有系統地應用來訓練初級翻譯者,使資深翻譯者長時間累積之各種類型誤譯之成因、誤譯後的結果、及其防範之道等相關知識,透過『誤譯分類』,不斷灌輸到接受訓練之初級翻譯者的腦中,更理想是使這些知識內化成初級翻譯者本能的一部分,經過如此訓練的初級翻譯者定可大幅度降低誤譯發生的情形。
- 有些分類可用來作為誤譯診斷的量尺,憑藉此量尺,可由翻譯結果中迅速發現存在有誤譯的蛛絲馬跡,使誤譯無所遁形。
- 例如於日文文件翻成中文的情形,若讓日文文件的製作者事先了解一部分的日文撰寫方式容易在日文翻中文時造成某些類型的誤譯,可促使其調整日文文件的撰寫方式,而從製作日文文件的那一刻就能開始預先盡量減少日後發生誤譯的機會。
五、日英文翻中文之際常發生之誤譯類型
如前述,由日文或英文翻譯成中文時常發生的誤譯情況,雖然頗為多樣,但仍有跡可循,可加以歸類。本文僅就其中最常發生的類別加以分析。
- 同音字造成的混淆誤譯
- 同音漢字造成的混淆誤譯
- 同音外來語造成的混淆誤譯
- 字形相近字造成的混淆誤譯
- 多義字造成的混淆誤譯
- 漢字不當援用造成的誤譯
- 原文直譯造成的誤譯
- 不對等型的誤譯
- 字串(片語)誤解型的誤譯
- 丟三落四型誤譯
-
加油添醋型誤譯
六、日文(英文)翻中文之際常發生誤譯的原因、實例及防止方法
※誤譯詳細實例請參照電子報檔案※
1-1同音字造成的混淆誤譯
此類型誤譯之發生,起因於製作日文文章時,不小心將輸入的羅馬字發音轉換成錯誤的漢字,翻譯者又未發現這個漢字錯誤而直接將其翻成中文,而形成了錯誤的翻譯。
因此,日文文章製作者與翻譯者都必須要留意到此類錯誤發生的可能性,共同努力才能防止此類錯誤發生。
日文文章製作者於輸入漢字之際,若遇到該漢字存在有同音漢字群的情形時,必須格外小心進行文字轉換處理。更進一步,於日文文章製作完成後,如果能換個人再加以校對,當可更減少此類錯誤。
另一方面,要避免發生此類的誤譯,翻譯者也必須要格外小心謹慎。
若輸入錯誤的漢字存在於日文原文內,必然與前後文脈格格不入,有經驗的翻譯者,在碰到此種覺得突兀情況時,會從與前後文脈不相符合的該漢字之同音漢字群中,斟酌推敲正確的漢字為何,再向日文原文撰稿者確認無誤之後,才進行正確的翻譯。
1-2同音外來語造成的混淆誤譯
此類型誤譯之發生,起因於製作的日文文章中,包含了對應到二、三組不同的西方語文之所謂『外來語』,假設此『外來語』為『リード』,則可能對應到三個英文『read』(閱讀)、『reed』(簧片)、『lead』(鉛、導程、引線、領先),所以就會進而對應到六、七個中文,而可能有六、七種意義。因此,如果翻譯者對於這樣一個外來語,誤解了日文撰稿者原本想要對應到的西方語文,就會發生此一類型的誤譯。
因此,日文文章製作者與翻譯者都必須要留意到此類錯誤發生的可能性,共同努力防止其發生。
日文文章製作者於撰文之際,若涉及對應到二、三組不同的西方語文之『外來語』時,有兩種方式可減少日後發生翻譯錯誤的可能性。
第一種方式是,如果在用語的選擇上有其他可能時,或可考慮改採用相同意思的其他代替用語,因為很多『外來語』其實都另有相同意義的日文中固有的用語,例如要表達『鉛』的意思時可改用漢字『鉛』(日文中固有的用語),而不要用『リード』(lead)。又例如要表達『光』的意思時可改用漢字『光』(日文中固有的用語),而不要用『ライト』(light)。
第二種方式是,在緊接於該『外來語』的後方加註對應的英文等,例如,不要僅寫『ライト』,而要改為『ライト』(light),以免翻譯者誤解。
另一方面,要避免發生此類的誤譯,翻譯者也必須要非常謹慎。
翻譯者在對於一個外來語誤解了日文撰稿者原本想要對應到的西方語文時,應該會覺得其非常突兀,而與前後文脈格格不入。
有經驗的翻譯者,在碰到此種情況時,會從該『外來語』所另外對應到的英文等推敲斟酌尋求日文撰稿者原本想要對應到的英文為何,再向日文原文撰稿者確認無誤之後,才進行正確的翻譯。
2 字形相近字造成的混淆誤譯
翻譯之際碰到「字形相近字」的情形時,若有錯認,常會發生產生此一類型的誤譯。翻譯者除了在翻譯之際多加留意之外,如果能在平日對於字形相近的字群多加整理,應該也可減少發生此類的誤譯。
3 多義字造成的混淆誤譯
- 平時應留意,對於發現到的常用多義字多加整理。
- 翻譯時,若將某個用語依照自己所認知的意義套入覺得與前後文脈格格不入,則很有可能是你所認知的意義並不適用於此一場合,此時要避免錯誤就只有勤加查閱字典或請教高手了。如果翻出的結果,你自己都不懂,那絕對是你的認知有誤。
- 如果你的周遭無人能破解某一『多義字』的疑義,那麼向原文撰寫者尋求解答就是最後一招了。
4 漢字不當援用造成的誤譯
翻譯者要充分意識到前述兩種類型漢字的存在,在平時碰到時要多加留意,最好能加以整理列表。
5 原文直譯造成的誤譯
- 強化日文 (英文) 文法基礎
- 經常留意比較日文 (英文) 與中文句子中各個構成要素的語順之差異
- 同樣的錯誤不要再犯第二次—-翻譯錯誤→分析原因→記錄下來→時常複習
6 不對等型的誤譯
- 日文 (英文) 撰稿者,必須遵造前述『對等規則』撰稿
- 在第1項之原則成立下,也就是日文 (英文) 文句是依照『對等規則』寫成之正確日文 (英文) 的前提下,只要翻譯者確實按照『對等規則』進行文法分析,就必能掌握到撰稿者要表達的內涵。
- 在第1項與第2項之原則都成立下,翻譯者除了能掌握到撰稿者所要表達的內涵之外,還要按照『對等規則』依中文的語順翻譯出他所掌握到的日文 (英文) 文句內容。
- 若日文 (英文) 撰稿者,未確實遵造前述『對等規則』撰稿時,有經驗的翻譯者會發現日文 (英文) 文句中不符合『對等規則』的錯誤。此時,應製作勘誤表向日文 (英文) 撰稿者進行勘誤確認,以確保最終翻譯的正確性。
7 字串(片語)誤解型的誤譯
- 如前列英文片語及日文熟語所顯示的,這些片語及熟語與其構成文字的字面意義往往看不出有何關聯,若按照其構成文字的字面直翻成中文,必然是不知所云,與上下文也一定格格不入。
- 此時,只要查閱一下字典,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 事實上,不論是英文片語或日文熟語,在市面上都可輕易購買到整理得條理分明的現成書籍可以參考。
8 丟三落四型誤譯
避免發生此類誤譯的要領是,於翻譯之際,若碰到特別複雜或冗長的句子時,最好將句子分解成多個構成要素,必要時再將各構成要素逐一編號,翻譯完畢後,經翻譯好的中文內的各構成要素也逐一賦予對應的編號,以確實地檢驗構成要素的數量有無減少的情況。特別長的句子,也可適當地拆開翻成兩個句子,較容易檢驗有無缺漏的情形。
9 加油添醋型誤譯
避免發生此類誤譯的要領,於翻譯之際,相同於前述誤譯類型「丟三落四型」的處理方式,在碰到特別複雜或冗長的句子時,將句子分解成多個構成要素,依需要再將各構成要素逐一編號,翻譯完畢後,對於中文內各構成要素也逐一賦予對應的編號,確實地檢驗有無多出的構成要素。除了檢驗構成要素的數量有無多出的情況之外,還要詳細考量各個用語是否作了擴大解釋,例如前面舉出的例子,將『急冷』擴大解釋為『急速冷凍』,將『鏈狀』擴大解釋為『直鏈狀』。
結論
本文中,就筆者從事日英文翻譯工作數十年之所見,將常見的誤譯加以分析歸類,研究其發生的原因並提供誤譯防止對策,以提供給原文撰寫者及翻譯者作為參考,期盼能由原文撰寫者在下筆之際的謹慎挑選用語,配合上翻譯者對於原文的用心斟酌翻譯,透過翻譯作品從上游到下游全體工作人員的同心協力,以達成日英文翻譯之品質改善。